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發布失業調查報告指出,今年以來台灣社會的失業率雖然降至十八年新低,但就業人數增幅卻已連續三年低於十萬,對於這個罕見的情況資料救援,主計總處推測民間投資趨緩、人工智慧(AI)及自動化運用普及是主要原因。
主計總處的推論是合理的,因為民間投資趨緩、人工智慧運用普及都會減少人力需求,都是就業人數增幅趨緩的原因。不過,兩者還是有些差別,投資趨緩是可以挽回的,只要政府願意有作為,但人工智慧、自動化其浩浩蕩蕩之勢是不可逆的,在人力大量被取代之下,將導致許多工作消失,其對經濟社會衝擊之大,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舊工作的消失,新工作的出現,台灣過去並非沒有經歷過,依據主計總處的估計,二十年來國內紡織成衣僱用人數少了11萬人、塑膠製品業也少了3萬人、零售業也減2萬人,但同期間批發業僱用增加了32萬人、銀行業增加了5萬、住宿業也增加了3萬。三級產業(農、工、服務)一失一得之間,就業人數仍呈增加態勢,也許有些人會據此認為:「到時候市場自然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不必太緊張。」
然而,我們恐怕無法這麼樂觀,隨著人工智慧、網路經濟及自動化生產的普及,未來無人車、無人商店、無人銀行必將如雨後春筍,這一波由人工智慧領銜的無人經濟勢將全面取代三級產業的人力,而導致工作機會大量消失,這與1990年代產業結手機資料救援構改變所引發的人力消長不同。如今台灣就業人數雖成長趨緩,但總算還在成長,日後可能連成長都成長不了。對於這個發展可能面臨的危機,我們以底下三點提醒當局:
第一、結構性失業的擴大:這一波網路經濟、無人經濟的影響,要比昔日全球化的衝擊更大,過去於製造業所失去的就業機會,可以從服務業補回來,從傳統服務業失去的就業機會,也可以從新興服務業找回來,但隨著網路經濟、無人經濟的普及,產業結構出現變化,三級產業的人力都可能遭到取代,這將使台灣社會出現歷來最嚴重的結構性失業,非僅失業人數升高,失業期間也會拉長,台灣社會將更加浮躁動盪。
即使台灣在人工智慧(AI)、物聯網等無人經濟領域發展有成,由於這些產業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不多,難以維繫充分就業,過剩的人力必將淪為失業者,由歐肯法則(Okun's law)可以推論台灣經濟成長將為之下滑,情勢更加險峻。
客戶表示自己的Android手機在使用的過程中突然死機,之後就重新啟動時就不能正常開啟了,然而手機裡面裝有客戶過往的大量生活照片和跟好友的聊天記錄,十分渴望能夠找回這些珍貴的回憶。於是客戶到手機資料救援中心尋求幫助,卻被告知只可以通過刷機的方式來重開手機,但是這就意味著手機資料會被完全清除。經過朋友的介紹,找到我們公司尋求幫助。經手機資料救援工程師檢測發現主要是手機內部儲存晶片的損壞導致手機不能開機,於是將手機晶片拆出,通過專業的手機恢復設備分析並讀取手機資料,並成功把資料還原到客戶的新手機上,經客戶驗證,資料完整無缺,100%恢復成功。
想必大家都有不小心把資料誤刪的時候吧?如果只是單純把資料刪掉,不小心按到Delete基本上都還有補救的機會,應該在垃圾桶都還是找的到,不過萬一連資源回收桶也被清空,很多人可能就會認為救不回來了,但如果可以在發現誤刪資料時,能夠迅速將電腦關機不讓硬碟在寫入任何資料,是可以利用程式還原回來的唷!這時候你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被刪除的檔案可以救回?因為其實系統在儲存檔案時,每一個檔案=檔案的檔頭+真正儲存的資料內容,檔案的檔頭是用來記錄檔案的名稱,以及資料內容儲存在哪些磁碟空間中的資訊,而系統靠檔頭的資訊,才知道檔案的資料內容要去哪裡找。而當系統在刪除檔案時,事實上是將檔頭的資訊修改,標記為刪除,這個動作可以將原本檔案佔用硬碟的空間釋放出來,因此刪除檔案之後若沒有放其他的檔案到硬碟中,那麼這些空間所儲存原先檔案的資料內容是仍然存在的,所以救援軟體只要能找到原先記錄檔案的檔頭,把資訊修補回來就可以把檔案救回來囉!最重要的是,不小心誤刪資料時,建議先行備份不要再做任何動作,若備份完之後利用相關檔案名稱進行搜尋,還是找不到所要使用的檔案時,就只能用資料救援軟體試試看了,不過資料救援軟體的效力還是有限,並沒辦法完完全全的將資料全數救出,有一些免費救援軟體還會限制救援的容量大小,這時候就會建議還是找專業的資料救援廠商協助處理會比較好。
第二、所得分配的惡化:過去半世紀農業社會轉到工業社會,工業社會轉至服務業社會,雖未導致大量失業,但仍出現貧富差距擴大,所得分配惡化,二十多年來五等分位所得差距由五倍擴大至六倍,所得集中於前1%家庭的情況日益嚴重。未來在無人經濟、網路經濟席捲各產業下,就業型態及要素報酬都將改變,此一改變將釀成歷來最大的所得重分配,若不循租稅手段未雨綢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將更趨嚴重,其所引發的動盪與民怨也將是前所未見的。
第三、國內商機的流失:近年網路經濟已對台灣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隨著網購、網路廣告快速成長,非僅實體通路深受影響,由於網路無國界,在外商長驅直入下,國內網購、網路廣告商機的大餅也遭蠶食鯨吞,在無遠弗屆的網路經濟下,這一波服務業就業機會流至海外後,還找得回來嗎?當然找不回來。網路經濟影響已如此之大,未來無人經濟的影響就硬碟救援更難想像了。
從生產面,政府致力於發展AI、物聯網等數位經濟發展也許可以在來日獲得商機,但當台灣社會進入無人經濟時代,經濟活動全然改變,投資乘數、消費乘數及產業關聯也將全數改寫,甚是可畏。
去年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曾指出:「今天進入小學就讀的兒童,65%在長大後都將從事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另有25%的工作者,其工作機會未來有五至七成將因自動化而被取代。」這其實就是指數位經濟、無人經濟將改變全球的就業型態,若這項估計是正確的,再過十幾年,我們的就業環境就將出現重大變化,而會變成什麼樣子,政府應從教育、文化、產業等各方面審慎評估。
一葉知秋,台灣已連續三年就業人數增幅跌破十萬人,這當中有多少是投資不振造成的,有多少是自動化、AI造成的,相關單位不能只憑臆測,宜再深入分析。而當局在欣喜於失業率創十八年新低之外,更要正視就業人數增幅跌破十萬的困境。
我們認為,發展數位經濟、無人經濟已是時勢所趨,然而如何降低其對就業的衝擊,實為成敗之關鍵。為政之本在民,當政策導致一國失業率升高、所得分配惡化,這個政策縱令有多前瞻,它仍舊是最糟的政策,當局自應以臨深履薄的態度妥為規劃才是。
留言列表

